出版商以村裡爲單元,走訪臺南北門蘆竹溝、三灣寮,出版「志村鑑」,希望打破外人刻板印象,圖爲蘆竹溝漁港風光。記者謝進盛/攝影
臺南市沿海北門區蘆竹溝、三灣寮以養蚵、紅蔥頭產業著稱,成大團隊歷經4年走訪,近日經出版社以村裡爲單元,出版蘆竹溝、三灣寮「志村鑑」,希望讓更在地人文產業風情、特色,被外界「重新」看見。
蘆竹溝、三灣寮行政區域爲北門三光裡及部分慈安裡,因臺61線分隔兩地,年輕一輩大都外出,長期人口外流。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,蘆竹溝因北門潟湖純淨水質以養殖出肥美牡蠣聞名,近年來兩地光電板種電議題,屢成話題。
兩地近年因大環境衝擊丕變,成大團隊田野調查,歷經4年走訪當地,近日經出版商出版蘆竹溝、三灣寮「志村鑑」,全文350多頁,更披露許多外人不知的在地文化。
例如,當地信仰中心三灣寮東隆宮、蘆竹溝西天宮,除是莊內大小事仲裁與管理單位,還掌管廟埕擺攤,並以投幣式「放送頭」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;甚至北門潟湖出海口3個鰻苗捕撈權區,幾十年來都由東隆宮、西天宮共同主辦招標。
書中也走訪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;有經營理髮店的媽媽、爲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、造王船的木工師傅、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,開特色早餐店等,豐富人生故事,流露鹹鹹海味,讓外界看到偏遠漁村不爲人知的生活韌性。
該書以蘆竹溝、三灣寮雙封面呈現,日來在網路吸引不少人討論,昨天更在南市政大書城辦理新書發表會,受邀出席的蘆竹溝農漁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邱永仁感性說,曾對家鄉負面誤解而逃離,在經過社會洗禮,重新回到蘆竹溝,連結這片土地人事物,希望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蘆竹溝。
星級評論/「有生之年」感謝有他犧牲!吳慷仁暴雷黑鍋揹得讚讚讚
出版商以村裡爲單元,走訪臺南北門蘆竹溝、三灣寮,出版「志村鑑」,希望打破外人刻板印象。圖/蘆竹溝農漁永續發展協會提供
出版商以村裡爲單元,走訪臺南北門蘆竹溝、三灣寮,出版「志村鑑」,希望打破外人刻板印象。圖/蘆竹溝農漁永續發展協會提供